广州,偷得浮生三日闲
写在广州烟火气回归之际。
在港岛的出租屋里,抽湿机嗡嗡作响,即使全天开着也依旧闷热。4月底开始的考试周只剩下了1门科目,闲着也是闲着,想着结束Exchange前在大湾区好好转转,便去了心心念念的广州。
学生时代还是比较拮据的,订了60块一晚的青旅床位。梓园青年旅社靠近5号线杨箕地铁站,在广州的地理中心位置,不论是往西去荔湾、越秀,还是往东去天河,都非常方便。
老广记忆
五月的岭南湿气氤氲,植物恣意生长,一切都显得郁郁葱葱。体验老广风情最好的方式还得是「行街」。
千年商都
走在广州老城街头,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座千年商都浓厚的商业氛围,仿佛已经是刻在当地人基因里的。高密度的街区肌理和骑楼式的建筑形态为繁荣的商贸业提供了绝佳的空间载体,批发城、商行、餐饮店、便利店,似乎但凡是对着条马路或者弄堂,广州人都能给你整出个店面。
不仅是街巷的商业繁荣,广州历来是国际贸易盛兴之地,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底色。青旅里住着不少黑人,攀谈后发现,每年的4~5月正值春季广交会期间,他们是特地从非洲赶来参展的,同样是为了省钱,订了这里的床位。说起来,广交会的历史可是颇为悠久,始于1957年,也被称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比上海的进博会足足早了61年,广州第三世界贸易中心的头衔实至名归了。
西关和东山
当地有句俗语叫「西关小姐,东山少爷」。西关指原来的西关区,现已并入荔湾区,清代十三行在此设立,贸易发达、商贾云集,从前富贵人家的小姐多居住于此;而东山则指老的东山区一带,现已并入越秀区,是从前达官贵族、归国华侨的聚集地,多为名门望族子弟。虽然如今这两个区名已经消失,但老西关的骑楼、大屋,东山口的洋房,依然诉说着历史的故事。
上下九
西关的「上下九」可以说是广州最著名的步行商业街,由东西向相连的上九路和下九路组成,全长一公里左右,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广州的商业聚集地。如今,主街上的业态和其他城市的步行街大同小异,主要是些老字号和连锁品牌专卖店,但周边的街坊里藏着不少美食值得细细探索,饱餐一顿是肯定的,运气好的话,或许可以寻得一口正宗的老广味道。
百年缩影
沙面
沙面离上下九不远,步行约10分钟的距离。作为广州的知名景点,五一假期的沙面游客不少。这里原为珠江冲积而成的滩涂地,明清扩大通商后设立了外商码头和海防设施。「天津条约」签订后,被英法占为租界,由人工开凿河道、修筑堤岸,从而形成了与珠江北岸陆地隔开的沙面岛。
岛上保留了大量当时殖民者修建的领事馆、洋行、教堂等租界建筑,包含了巴洛克、哥特、新古典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如今作为特色风貌保护区,成为了广州近代历史的一张靓丽名片。
圣心大教堂
从「一德路」地铁站下车,走上300米就能到达「圣心大教堂」。据说是全球四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另外三座则是大名鼎鼎的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和科隆大教堂,相比起来,广州的这座确实显得过于低调了,但当你站在教堂前广场上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它恢弘的规模。
圣心大教堂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历时25载建成,后又多次损毁修缮。内有一对基石很有意思,东侧的刻有「耶路撒冷」字样、西侧的刻有「罗马」字样,分别象征着天主教起源于东方的耶路撒冷、兴盛于西方的罗马帝国。
中山大学
出于同为地理类院校专业上的亲切感,特意去逛了一圈中大。中大的老校区在珠江南岸的海珠区,坐地铁8号线可以直达学校南门。
这里是原岭南大学的校园,始建于清末民初。也许是因为老建筑里同样有着亨利·墨菲的影子,走在校园里竟生出了几分似曾相识的熟悉。
中大北校门出来就是珠江边的码头,花个两块钱可以乘坐轮渡过江,回到对岸越秀的天字码头。
宇宙中心
坐地铁1号线由西边的老城区一路向东,过了被称为「地狱西」的魔鬼换乘站体育西路站,就到了代表着广州摩登一面的天河。
相较于老城的广式慢生活,这里是广州苦逼打工仔的聚集地,高楼林立的天河CBD是中国第一中央商务区,更是被戏称为「宇宙中心」。
广州的三条中轴线
- 古代中轴线:北起越秀山,经官署衙门(今省财政厅)、北京路商业区,终于珠江北岸的天字码头
- 近代中轴线:北起越秀山,经中山纪念堂、人民广场,终于海珠广场
- 新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经广州东站、天河CBD,越过珠江、广州塔,终于海珠湖。
天河CBD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天河体育中心、广州图书馆、大剧院、广东省博、亚运公园、广州塔等标志性公共建筑,两侧是几十栋商务楼宇,中间留出了绿地和广场的公共空间。
猎德大桥
横跨珠江的猎德大桥是拍摄晚霞和夜景的绝佳地点,这里能同时将广州塔、海心沙和CBD东西双塔收入镜中。
傍晚时分,从K11附近出发,骑了辆共享单车上桥,发现老法师们已经早早地占据了机位,一字排开、严阵以待,用快门记录一场珠江的日落。
夜幕降临,广州塔一改白天的素颜,不断变换着七彩的装扮,美轮美奂。
广州大剧院
看完落日,从猎德大桥下来,沿临江步道一路向西,穿过花城广场,一座棱角分明又圆润可掬的异形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女魔头」扎哈·哈迪德操刀的广州大剧院。
尽管常因施工粗糙遭到建筑界诟病,外表面的细节在白天确实有些不忍直视,但瑕不掩瑜,夜景下的大剧院完成度还是很高的,行云流水的线条、不规则几何体的组合、通透的钢结构幕墙,在天河一众建筑里独树一帜。
食在广州
早茶点心
没有人可以拒绝广州的早茶。当地的老人家多数比较早去饮茶,一般是早上6点半开店就到了,几盅点心配上一壶茶,可以Social一整个上午。
我到的时候已经是9点多了,前台说要等位,但幸运的是恰巧有人拼桌,不到10分钟就坐了下来,多个人吃也可以多尝些品种。拼桌的是个在广州上大学的中山小伙子,今天被约好一起早茶的同学放了鸽子。他正好也是个美食爱好者,给我推了一位广州本地的B站宝藏美食博主和几家值得一去的餐馆。
碳水星人
都说北方是碳水爱好者的天堂,广州也是个能把主食做出花样的地方。不论米面,都不在话下。
煲仔饭、叉烧饭是我的最爱,香肠略带甜口和酒香,叉烧皮脆肉嫩,佐以酸梅酱汁和水煮芥蓝,能干完一大碗米饭。
艇仔粥加入各种海鲜熬稠,撒上葱花和白胡椒,香气扑鼻,配上一份肠粉,作早饭或夜宵吃都很妙。竹升面是看见店家用竹子手工压制的,但总有些吃不惯这种有点像腐皮的口感,还是喜欢筋道的面条。
粤式限定
循着旅游攻略,打卡了几家只有在广府才尝得到的本地美食。上下九附近隐藏在小巷子里的凉拌鱼皮,海珠居民街坊里的炖品,值得雨夜专程打车前往曾上过舌尖的啫啫煲。
消暑必备
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广东人向来有食糖水、饮凉茶消暑的习惯。糖水在广东话里其实就是甜品的意思,像杨枝甘露、红豆冰、龟苓膏都是知名的广式特色糖水。凉茶对于外地人来说一般是喝不惯的,可能平常我们喝的王老吉已经是加了很多糖的改良版本,当地凉茶铺根据不同功效会售卖很多品种,我买了一瓶预防感冒止咳清热款的,全程痛苦面具、强行喝完,口感苦涩、毫无甜味,只能说良药苦口吧。
玩在长隆
广州的长隆在番禺,分东西两个部分,东面是长隆欢乐世界和水上乐园,西面是长隆野生动物园。我这次只去了野生动物园,据说这里是全世界动物种群最多、最大的野生动物主题公园。
进入园区后,如果不是自驾,就需要先乘坐内部的地面观光小火车或空中观光缆车进行游览,沿途能近距离看到大象、狮子、长颈鹿、犀牛、斑马等动物,有种火车驶过非洲大草原的感觉。
下车后则是步行游览区,熊猫馆、考拉园都是这里的特色,还有投喂互动和各种精彩的表演活动,很适合带着小朋友来,可以玩上整整一天。
尾声
广州之行告一段落,该收收心返校复习,迎接最后一门考试。
广深港高铁要等到18年9月才通车,我只能先取道罗湖通关、再搭东铁线回港岛,正好也借机体验了一把国内为数不多已实现「公交化」运营的铁路——广深城际线。
从广州东站到深圳罗湖约一个小时,因为停靠站多,车速比常规高铁慢了不少。城际线有单独设置的候车区域和乘车通道,买票后可以不按车次乘车,发车间隔很短,大约10分钟就有一班。车厢座位空间少、站立空间大,有点类似公交的座椅和扶手设置,比普通动车更为敞亮。大湾区的开发强度比长三角高出不少,沿途能看到窗外广深绵延的建成区。可能不是返工放工的高峰时段,全程乘坐体验还是很赞的。
写在最后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广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市」。1921年,广州改制为市,成立市政厅,孙科出任首任市长,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制市」。或许敢为人先、走在前列是广州与生俱来的基因,我们永远可以相信广州!
食在穗城,寻味顺德。希望明年能再去一次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