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十一,正值祖国70周年华诞。和领导起了个大早,没来得及在家观看大阅兵,就匆匆赶往虹桥,以踏遍山河的实际行动祖国母亲庆生。一落地泉州,立马给福建的朋友发了个定位,他回了句:你选对了地方。

想来也是,这里论地位可能不及省会福州,论名气也不及隔壁的厦门,但要论起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那是一点也不输,可以说是黄金周不必人挤人的宝藏城市。

行程住宿

  • 去程:春秋 9C8909 上海虹桥-泉州晋江
  • 返程:春秋 9C8910 泉州晋江-上海虹桥

行程上我们安排了3天3晚。因为泉州大多数景点集中在鲤城区,所以我们选择住在了开元寺附近的民宿,出脚方便、性价比高。

民宿天台

浓浓烟火

旧时模样

民宿出门就是西街的中段,这条街东起钟楼、西抵城西路,全长大约1.5公里,串联着开元寺、东西双塔等多个古迹,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唐代,当地流传着「一条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一千年」的说法。西街两侧小吃店不少,有卖土笋冻、生蚝、炸串的,还有卖片皮鸭、腌菜、甘蔗汁的,生活气息浓厚。

西街店铺

泉州人的清晨,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开始的。我俩随意找了一家早餐店,点了碗面线糊。面线煮的糊而不烂、清而不浊,出锅后加上浇头、撒上葱花,再将切成小段的油条浸没吸饱汤汁,味道十分鲜美,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闽南小吃。

面线糊

从西街东段靠近钟楼不远的一处巷口拐进去,就是小西埕,是西街上为数不多的商业化开发景点,由原来的老模具厂旧房改造而成,那面印有白岩松「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的网红打卡墙就在这里。

傍晚的小西埕

西街还保留着大量近现代的骑楼、红砖古厝等富有闽南风情的特色建筑。

「骑楼」是福建和两广地区特有的建筑形态,闽南语中又称作「亭仔脚」。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当地又叫「番仔楼」,上楼下廊,底层廊道供人行走,既遮阳又挡雨,不仅适应东南沿海的气候特点,还能作为商业展示的空间。

「厝」在闽南语中即房屋的意思,闽南民居不同于江南民居灰白的色调,常用当地特有红土烧制而成的红砖红瓦砌墙筑顶,简单实用、色彩靓丽,老城里这样的房子几乎随处可见。

西街的亭仔脚、红砖厝

市井街巷

走街串巷是认识泉州最好的方式。

除了西街,泉州最知名的就属「中山路」了,与厦门的中山路类似,同样是具有南洋风情的骑楼商业街。因为不是步行街,这里商业氛围比不上西街、更不及厦门中山路,但徜徉其中,两侧绿树成荫,别有一番古朴的市井气,偶然抬头瞥见的老式商铺匾额,依旧诉说着昔日繁华。

中山路

老城的道路都不宽,基本都是机非混行,尺度宜人,我们往来各个景点基本上都靠双腿。如果距离较远的话,还可以乘坐这里特有的迷你公交,形态类似景区接驳车,招手即停,服务本地居民的同时也方便游客观光,可谓是一种因地制宜的交通方式。

迷你公交

坐迷你公交时的街拍

穿梭在老城的小巷子是一大乐趣,从主路随意拐进一条小巷,径直往深处走,总会有意外的发现。鲤城区的街巷基本都相互连通,不必担心走入死胡同。曲折的小巷闹中取静,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你永远不知道下个拐角会遇到什么,或许是一爿书店,或许是一间名人故居,又或许是一只伸着懒腰的橘猫。

三朝巷、象峰巷

金鱼巷、裴巷

西湖晚风

也许是闽南地区天气炎热的缘故,白天蛰伏室内的人们纷纷走上了街头,入夜后的古城街巷显得更有活力。

夜晚西街和钟楼

公益演出

不仅是行人,还能偶遇各种小动物。

街边店铺的小猫咪

闹市里还有山羊,就有点离谱了

西湖公园在市区的西北侧,离我们的住处不远,附近居民喜欢在茶余饭后来这里吹吹晚风、闲逛消食。夜晚的这里好不热闹,嬉闹的小朋友、散步的情侣、跳广场舞的大妈,和国内大多数的人民公园并无二致。当天正好有音乐喷泉演出,湖边台阶上坐满了早早等候的人群。

嬉戏的孩童

台阶上等待音乐喷泉的人群

西湖也不算小,逛一圈大概一到两个小时。公园出入口设有夜市,逛饿了正好可以一饱口福。我俩买了碗闽南特色小吃四果汤,水果和加料可以自选,有点类似广东的糖水,香甜爽口,清热消暑。

公园口的夜市、四果汤摊

仙聚刺桐

泉州不只有抚慰人心的人间烟火,还有荡涤灵魂的宗教信仰。历史上的泉州海上交通发达、对外贸易繁荣,本土宗教、异域宗教在此交相辉映,三步一庙,五步一堂,诚然是一座鲜活的世界宗教博物馆,恐怕在国内很难再找出庙宇、教堂密度如此之高,宗教类型如此之丰富的城市。泉州之旅起码得匀出一半以上的时间留给这些宗教古迹。

兼容并蓄

  • 佛教

开元寺是每个来泉州的游客必去的景点了,就坐落在西街上。这座千年古刹是泉州规模最大的佛寺,内有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塔身雄伟瑰丽,建造技艺精湛,是泉州城最显著的文化地标。

开元寺佛塔

寺前广场榕树下

承天寺的规模仅次于开元寺,有闽南甲刹的称号,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在此定居修行。过了寺院大门,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环境十分幽静,尽头刻着「泉南佛国」的字样,寺内的景观处处皆透着禅意。

承天寺的木鱼

  • 道教

第二天的下午,我们去爬了西北郊的清源山。清源山是国家级的5A级景区,山腰处有座巨大的老君岩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刻,又被戏称称为「老子天下第一」。那天老君像前正好有台湾民俗表演——电音三太子,台闽间的民间交流还是很多的,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大家挥舞着五星红旗,两岸一家亲。

清源山的老君造像

  • 民间信仰

泉州的武庙「通淮关岳庙」热闹非凡,往来香客络绎不绝。这里是国内少有的奉祀关羽和岳飞于一祠的庙宇,也是福建规模最大的武庙。建筑群地域风格明显,特别是屋脊雕梁画栋、繁复而精美。

香火鼎盛的关岳庙

新时代的功德箱

相比于武庙,文庙要冷清许多,来参观的游客三三两两,更适合静静地感受儒家文化。泉州府文庙保留着许多宋元以来各个朝代的遗迹,重檐庑殿顶的主殿昭示着这里崇高的地位。

文庙的泮桥、古树、大成殿

海纳百川

  • 伊斯兰教

可惜去清净寺的那天我们穿着短裤短袖,不满足寺规要求过膝不露肩的着装要求,就只在外面转了一圈。

清净寺的门楼、宣礼塔

  • 基督教

如果望见一座粉色的十字尖顶,那就是花巷基督教堂了。配色并不像传统哥特式建筑那般庄重肃穆,倒是多了几分俏皮。

花巷天主堂的尖顶、休憩座椅

小天使塑像和乱入的小企鹅

向海而生

泉州面朝大海,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与大海有关。依稀记得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写着,元朝时期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古代阿拉伯的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的游记里这样描绘当时的泉州港:

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
港内停有大船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
港湾内船艇相接,帆樯蔽天,彩色风帆与绸伞,相映生辉。
雕舫画艇,十分精致。
——《伊本·白图泰游记》

一艘古船

开元寺旁「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展出的一艘泉州港出土的宋代古沉船残骸,见证当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盛况。

古沉船残骸

一位女神

自古以来,闽南人以海为生,信奉海上女神「妈祖」。德济门遗址北侧的城南天后宫,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的祭祀妈祖庙宇,不仅是福建当地人,也吸引着许多海峡对岸的信众。

城南天后宫

一座古城

旅程的最后一天,我们离开了市区,专程去打卡了海边的崇武古城。从泉州汽车站坐大巴到崇武汽车站,再转电动三轮车到城墙边,约一个半小时。

电动三轮车师傅

崇武古城是明朝为抗击倭患建造的一处海防卫所,是东南沿海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这里除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特殊的惠安非遗文化和秀美的海岸线。

城楼之上的海门亭

崇武的海

沙滩上嬉戏的孩子

写在最后

距这次旅程两年后的21年7月,手机上推送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泉州,申遗成功!

泉州作为「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涵盖了开元寺、清净寺、文庙、老君岩像在内的22处世界遗产点。这里是中国的泉州,更是世界的刺桐城。衷心为这座宝藏城市感到高兴。

保护才是最好的发展。愿每一处历史遗存都能被温柔以待,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泉州中山路悬挂的宣传语——微博网图@黄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