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香港这篇的时候,犹豫了很久。一来是在这里呆了有近半年,有别于纯粹的旅游,一时不知道从何写起,二来是这几年经历了修例风波和疫情封关,疏离感似乎胜过了熟悉感,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愈发的模糊复杂。正值两地逐步恢复正常通关之际,且不谈政治,就记一记流水账,聊一聊印象中的香港二三事。

这个城市耸立在海平面之滨,却又紧挨在陡峭而苍翠的山峰脚下。
—— 《香港造城记》

緣起

来香港是因为硕士期间系里同HKU的合作项目,正好是自己导师负责的,他鼓励我去体验一下,顺便依托那里国际化的学术资源,获取些一手资料和数据,丰富下毕业论文的研究。

我哋唔係初次見面

其实,早在13年、16年的时候,坐国泰和香港航空的航班,都有在香港机场转过机,但直到18年这次,才算是第一次真正踏足这片土地。抵港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解决住的问题。

驶向港岛的的士

區域選取

香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死去的近代史知识开始攻击我)。香港岛和九龙以维多利亚港为界隔海相望,九龙和新界则大致以狮子山为界。HKU在港岛,为了方便往返校园,首先pass了比较远的新界地区。

香港地政总署网站:HK Map

從九龍到港島

学校很贴心,在发邀请函的时候就附上了各种指导文档,我顺利在出发前上预定上了离学校步行15分钟可达的校外公寓。但由于上一份租约还没到期,只好先在九龙半岛的何文田过渡了半个多月,后来才搬到了港岛西环靠近HKU的坚尼地城,也算是体验了两个区域的生活。

何文田望向红磡

寸土寸金

香港的房屋面积是以「呎」计,10呎约等于我们的1平,所以90多平的房子在这边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千尺豪宅。房租是真的贵,房屋面积也是真的小,Cedars(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网站上对我住的那个单人间的介绍至今印象深刻:Enough for you to do push-ups。

方寸天地间——坚尼地城仰望天空

出行,八達通在手全搞掂

地鐵(MTR, mass transit railway)

香港是全球TOD的绝对标杆,公共交通极其发达,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了逆天的90%,其中一半便是依托轨道。人地矛盾突出倒逼土地的超高密度垂直化开发,站点和建筑分层立体化的高效联通,以及轨道+物业的运营模式,让港铁成为了业内最赚钱的地铁公司。

搭乘港铁会有种亲切感,因为内地很多城市的地铁都是以港铁为蓝本,像上海地铁的标识系统就与港铁如出一辙,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的部分线路甚至就是由港铁公司合资运营的。

如果不算1910年开通的九广铁路香港段(现在的东铁线),香港的第一条地铁线路是开通于1979年的观塘线油麻地至石硖尾段。如今,港铁已开通了10条线路(按开通时间顺序,东铁线、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东涌线、将军澳线、屯马线、迪士尼线、南港岛线、机场快线),日均客流强度在北京上海的两倍以上。

港铁网站:MTR 路线图

港铁的换乘非常高效,一条线换另一条线的时候通常只要走很少的路,多是上下垂直换乘甚至是同站台水平换乘(比如旺角、太子站的荃湾线换观塘线,金钟站港铁线换荃湾线),少有通道换乘和出地面换乘。

金钟站布局图

巴士

除了地铁之外,我最常坐的就是巴士。巴士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大运量的标志性双层巴士,一般距离较长,可以跨区运营,比如我从何文田去铜锣湾,就会选择坐巴士走红磡隧道跨海,比转地铁更快。

双层巴士

另一种就是小巴,仅可搭载十位左右的乘客,一般只在固定区域内运营,比如九龙小巴不能跨到新界。地铁覆盖不到的地方,小巴就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我每次去数码港看电影就会坐红色小巴,需要注意的是下车需要提前示意司机师傅,不然可能不停站。小巴司机飙起车来是认真的,特别是驶在港岛崎岖的山路上,随时可能从座位上弹射,所以也被戏称为「夺命小巴」。

叮叮車

自1903年英国人沿着海岸线,修建第一条有轨电车以来,叮叮车已走过百廿年的历程。因起步时会发出叮叮叮的声响而得名,是港岛独有的交通工具,也是如今世界上最窄的有轨电车(仅1.98米宽),同样采用双层载客的架构。其线路与地铁港岛线接近重合,沿着皇后大道、德辅道往返于坚尼地城和筲淇湾,如果只在维多利亚南岸活动,比起地铁还要上下台阶,叮叮车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速度慢点,但票价便宜而且还可以欣赏沿途的城市风光。

叮叮车

輪渡

因为岛屿众多,轮渡在香港也是很常见的交通工具,但可能乘坐的机会比较少。比如往返于中环和尖沙咀、可以一览维港两岸夜景的天星小轮,还有去南丫岛、澳门、深圳等较远距离的客轮。

跨境交通

偶尔周末去深圳的时候,会坐东铁线或者跨境巴士。我一开始是老老实实从港岛转好几次地铁后,换乘东铁线从「罗湖「或者「落马洲」入关,后来才发现上环码头有直达深圳湾口岸的跨境巴士,似乎更为方便,但缺点是终点在南山,如果去福田那边就比较远。

如果去广州的话,有从红磡站发往广州东的「九广直通车」,香港段与东铁线并线运行,但2022年宣告完成历史使命、已永久停运,之后是由停靠西九龙站的「广深港高铁」承担跨境的铁道客运任务。

九广铁路东铁线站台

如果是出国或者回上海的话,就必须走机场了。港岛到赤鱲角机场有机场快线连通,而且从中环出发的时候就可以办理值机。机场快线只停靠大站,车速非常之快(当然票价也很感人),有次我以为要误机了,结果是有惊无险、卡点登机,但必须得吐槽港岛线和机场快线之间的换乘通道,不是一般的长,走到小腿发直。

語言,唔該唔使走天下

香港推行「两文三语」,书面为繁中和英文,口语为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港府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就是三语流利,地铁公交的报站也都是三语。

虽然说即使不会广东话,日常生活也没有障碍,但最好还是学些基本的寒暄和礼貌用语(比如唔該=谢谢、唔使=不客气),练练粤语听力,就餐购物会更方便。学校里则是全英文教学,留学生占比较高,教学和交流还是以英语为主,有些年纪偏大的教师港式英语味会比较浓,但习惯了也很好听懂。

校園,薄扶林道象牙塔

相比于内地的大学,HKU校园可以说是非常迷你,面积虽然小,但和这座城市一样,拥有高强度高密度的布局。整个校园建在半山腰的薄扶林道上,没有正儿八经的大门。如果从香港大学地铁站下车,步行到学校里面要爬个三四百级的台阶,搭升降机到半山腰的大学街也需要个半分钟,垂直攀升高度接近百米。校园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沿大学街向左是本部校园、向右是百周年园,医学院距离远一些,在薄扶林道向南约2公里。

地下直达半山腰的的百米升降机

教學樓

港校的楼一般都冠以人名,像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许爱周科学馆、逸夫教学楼、经管学校的梁銶琚楼,还有我所在建筑学院的纽鲁诗楼,建成年代或久或新,建筑风格或古典或现代,可以说每一栋楼都富有自己的特色。

纽鲁诗楼8层的墙面

要说历史最悠久、最具标志性的,还要数文学院的大本营——本部大楼(Main Building),红白配色的外立面、高耸的钟楼、爱奥尼克式的柱廊再配上挺拔的热带乔木点缀,散发着人文古典的气息。

本部大楼

百周年校园的大苹果
(苹果≈劲过,摸一摸不挂科)

因为依山而建,楼与楼高差很大,相互间靠各种形式的通道连接,楼梯、自动扶梯、升降机无处不在,整座校园仿佛是一个错综的立体迷宫。可能刚从一栋楼的地下二层出来,又到了另一栋楼的四层,经常会发出「我是谁?我在哪?」的灵魂拷问。

迷失校园

食堂

HKU的大大小小的餐厅散布在校园不同区域和楼栋,有黄克兢楼的学生会食堂、庄月明楼的美心餐厅、太古堂的大家乐和清真餐厅,还有卖简餐的小店、西餐厅、素食餐厅、星巴克、赛百味等等,部分餐厅早饭、正餐、下午茶时段还会分不同的menu,选择非常丰富。点单的话可以用点餐机,直接刷八达通,凭票到窗口取餐。

当然作为学生福利,在学校吃饭的价格一般比外面便宜很多,一顿花20~30蚊可以搞定,连星巴克也是半价。我最常吃的还是中餐,像烧腊双拼、两送饭、米线之类的,这边点餐会默认给配饮料,我一般会选择冰可乐、冻柠茶和好立克,偶尔时间紧张,就买个Grove家的三明治对付一下。

食堂的菜品

學習空間

每栋楼几乎都有开放的学习空间并配有电脑,主要面向本院系的学生。查阅资料、打印复印的话可以去校图书馆,包括本馆和法律、音乐等专业图书馆,某些区域的自习座位和讨论室需要提前在app上提前预定。

我最常去的是百周年校园的「智华馆」,有数层的综合自习空间,group work的讨论也会选在这边。相较于本部校园,这里设施更新、空间更宽敞,不仅有摇椅、沙发、热带鱼缸,而且24小时开放,还可以眺望海景。不过,最让人难以适应的是,香港这边室内的空调温度偏低,必须得备好一件外套。

百周年校园后山活动平台

智华馆自习室

校內活動

HKU的学术讲座、社会活动都非常丰富,平时多留意宣传栏的poster,指不定就有感兴趣的学术大咖或是政商界大佬。美术馆、图书馆不定期的会有些艺术展览或学术作品展,质量也都很高。

对于留学生,学校会贴心的开展专门的orientation(迎新会)和farewell party(欢送派对),不仅提供饮品小食,还会赠送纪念小礼物。

中山阶前的社团活动 | 讲座活动海报

课余活动

平时运动的话,我有时候就在楼下的卑路乍湾公园附近夜跑,有时候会去学校的体育场馆。学校的设施基本上都是免费的,像健身房、运动场之类的刷校园卡即可使用。从百周年校园沿薄扶林道步行200米左右,就是「何世光夫人体育中心」,这里配有健身房、球场、泳池和淋浴,考试周的时候这边还会被改造成考场。

篮球场改造的考场

锻炼结束后,顺着蒲飞路下山,路过士美菲路街市附近,在快餐店或超市买好晚饭,再散步回到住处,成了我某一阶段的日常。恰巧天气好的话,我会取道坚弥地城新海旁街(之所以叫「新海旁」是因为在原来的海旁填海后形成的新陆地),这里视野开阔,可以望见落日和不远处大屿山,每个放工的都市人在这里都会自觉慢下脚步,静静地欣赏落霞青山、海天一色。

日落坚尼地

如果「睇电影」的话,可以使用一个叫HK Movie的app网上买票,支持万事达和Visa信用卡支付。香港上映的影片有分级制度,而且与全球院线同步,包括北美、日韩的片源都很丰富,很多大片都先于内地上映,但字幕是粤语白话,特别是有些人名的翻译和普通话差别很大,有英语原音总体来说影响不大。

电影院海报

公共假期

因为香港中节洋节都过,公共假期不少。上半年除了农历新年、劳动节、清明节等与内地同休的假期,还有Good Friday、复活节、佛诞等节日,此外HKU的校庆日也会放1天假。春季学期教学在4月底结束,接下来就是考试周和暑假。趁着假期可以去大湾区周边城市转转,香港机场航线非常多,去东南亚、台湾、日本的机票性价比也很高。很多国家设有驻港办事机构,基本都集中在金钟、湾仔,递签、出签都比较方便快捷。

行街,體驗城市魅力

盆菜是起源于深圳和香港新界地区的一道传统客家大菜,十几种食材分层叠放,齐齐整整,每种食物的味道都融入汤汁,层层渗透和浸润,任夹一口都能尝到这盆菜的精华。

  • 很喜欢有个把香港比作广式盆菜的比喻,中西文化在这里汇聚,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织,自然野趣与人工景观在这里共生,市井烟火与赛博朋克在这里互融,孕育了一座看似充满矛盾又高度调和统一的城市,行走在香港街头总会收获颇为有趣的体验。

油尖旺(Yau Tsim Mong)

贯穿九龙半岛中心区域的「弥敦道」由南向北串起尖沙咀、油麻地和旺角,共同构成了香港十八区之一的油尖旺区。这里是香港人口最拥挤的区域,也是最富有香港特色、游客到访最多的区域。港片、港剧尤爱在此取景,著名的西九龙重案组原型油麻地警署、重庆森林里的重庆大厦、古惑仔中的钵兰街都在这里,因此塑造了大多数人对香港的印象。

尖沙咀的重庆大厦

油尖旺的一面是精致繁华的商业区,另一面是烟火十足的居民街坊,这里充斥着都市白领的香水味,又弥漫着夜市排档的镬气。高中低各个档次的购物场所一应俱全,高档的有尖沙咀的海港城,中低档的有旺角的朗豪坊、女人街、花园街等等。

旺角街景 | 富豪雪糕车

皇后大道(Queen’s Rd)

「皇后大道」之于港岛就如同「弥敦道」之于九龙半岛,横贯港岛的中心区域。跟着罗大佑的歌词「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东,皇后大道东转皇后大道中」,自西向东串起了香港最繁华的上环、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一线。这一片是全港最西化的区域,保留了众多殖民时期的建筑遗存,也是全球金融贸易中心职能的承载区,集聚了全港最多的摩天大楼、跨国公司和政府机构。

香港终审法院

晚上8点灯光秀准时上演,40余栋摩天大楼点亮香江,华丽的内透和炫彩的射灯,缤纷夺目。维港的天星小轮和对岸尖沙咀的星光大道都是欣赏灯光秀的绝佳点位。

维多利亚港夜景

中环中银香港大厦和汇丰银行大厦的风水对局让人津津乐道,周末还能看到天桥下菲佣们席地而坐聚会的特殊景象。

港币三大发钞行:中行、汇丰、渣打
(中间隔着栋李嘉诚的长江实业)

兰桂坊

金钟则是特区政府、立法会、驻港部队的所在地;湾仔的会展中心、金紫荆广场见证着回归祖国怀抱的历史时刻。

湾仔人行天桥

铜锣湾是我最常去的一个商圈,这里商场比油尖旺更集中,崇光百货、希慎广场、诚品书店、宜家都在一块儿,也是Twins「下一站天后」里唱着那一站(港岛线天后站的前一站就是铜锣湾站),这里没有扛把子浩南哥,但歌词里的大丸前、百德新街、时代广场都依旧还在。

熙熙攘攘的铜锣湾

港岛的特点就是建成区挤在山与海之间的狭长地带上。从山脚走个五到十分钟,穿过皇后大道两旁拥挤的高楼,一切就会变得豁然开朗。沿着海滨由西向东,分布着西环的中山纪念公园、中西区海滨长廊、金钟的添马公园,晴天来这里晒晒太阳、吹吹海风,消磨一个惬意的午后。

滨海空间

黃大仙(Wong Tai Sin)

黄大仙区是香港唯一以民间信仰命名的行政区,本土特色浓厚。黄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医济世为怀闻名。从观塘线黄大仙地铁站一出来,就是「黄大仙祠」,相传祠内所供奉的黄大仙「有求必应」,因此这座祠堂也成了香港香火鼎盛、最负盛名的庙宇。

黄大仙祠

这里也是香港战后重建时期住宅供应的主阵地,五六十年代大量难民涌入,居住需求激增,黄大仙区标志性的「彩虹邨」便是这一时期兴建的公共屋邨之一,与鲗鱼涌的「怪兽大厦」一样,吸引了大波游客打卡。

彩虹邨

沙田新城(Sha Tin New Town)

沙田位于狮子山北侧,处在港岛到深圳的中间位置。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岛和九龙半岛已经异常拥挤,随着狮子山隧道的通车和九广铁路的双轨化,沙田成了港府跨过狮子山发展郊区新城的第一站,基础设施先行带动居民和工作岗位的导入,即使从现在来看,沙田新城的开发也是极为成功的。适合周末的时候,离开喧嚣的闹市,来沙田马场看一场赛马,体验一回赌马的新奇与刺激,在科学园、港中文走走逛逛,感受香港的年轻活力和科技人文。

香港科学园 | 沙田马场观众

西環(Sai Wan)

西环是我住了小半年的地方。比起西装革履的中环,类似西环这样的寻常街坊更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港式生活。香港街坊的特点就是街道狭窄拥挤,两侧年代不一的新楼、唐楼混杂,快节奏的生活下每个行人甚至老年人都步履匆匆。绝大多数建筑的临街面被用作店面,超市、餐厅、小吃店、蔬果店、肉铺、杂货铺、药店、私人诊所、健身房、房中介、社区中心等等一应俱全,柴米油盐、日常所需几乎都可以在楼下10分钟步程内解决。

西环街景

平时我除了偶尔自己做做饭,大多数时候会在学校或者路边小店解决三餐。这边的街坊里藏着不少好吃,以茶餐厅、早茶店和西餐厅居多,还有几家平价的米其林一星,不过食好嘢必先排队,一定要赶早喇。

西环排队王之一:德记潮汕菜馆

凌晨4点多的早茶店
(早起的长者和通宵的学生仔在此相遇)

街头小吃店

麦当劳也是我经常光顾的餐厅,脑子里不禁响起了Eason恶搞的「麦当劳无限好」。香港的麦当劳和内地的menu也有所不同,比如早餐会有通粉之类的港式特色产品,内地多年前已经停卖的奶昔这边还保留着。还有很多新品会在这边先试卖,像自加粉包的摇摇薯条、季节限定的风味甜筒等等。有些食物的名字需要适应一下,像西多士(toast)、忌廉(cream)、士多啤梨(strawberry)之类的,可能乍一看摸不着头脑,其实都是英文的广东话音译,包括麦当劳本身也是广东话。

玉子牛堡餐配士多啤梨奶昔

行山,飽覽郊野風光

  • 比起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亲近自然是香港更令人着迷的一面。

香港山体资源丰富,拥有超过300座山峰,周末带上家人、约上朋友去「行山」,成了港人逃离「石屎森林」的不二选择(石屎即粤语的混凝土)。像麦理浩径、卫奕信径、港岛径、凤凰径都是知名的户外热门线路,这四条线加起来近300公里。作为户外新手、时间也有限,我只爬过港岛径和麦理浩径的部分路段。

如果计划去香港爬山,可以参考下这个网站(https://www.oasistrek.com),可以查询到全港所有行山线路的详细信息。

港島徑(Hong Kong Trail)

  • 港岛径第一段:太平山顶 - 薄扶林道,全长8km,参考用时2hr

这是离我住处最近的一条线路,我爬过好几次。如果傍晚前从HKU的后山小路拾级而上,就能赶在天色转暗之前到达太平山顶,俯瞰香江两岸的灯火点亮夜空,感受东方之珠的极致浪漫。晚上下山最好乘坐直达中环的巴士或缆车,建议不要自行走山路,不然很可能会偶遇夜间出没的野猪。

入夜的港岛径

太平山夜景

  • 港岛径第八段:土地灣 - 大浪灣,全长9.5km,参考用时3hr

中间一段被称为「龙脊」,曾被《Lonely Planet》选为香港最佳远足路线之一,我爬过两次。搭港岛线到筲淇湾站,转巴士到半山腰下车,就能找到龙脊段的入口。晴天的龙脊行山客不少,山脊段没有高大的乔木、多是低矮的灌木和草皮,蜿蜒的岸线和湛蓝的海水尽收眼底。

龙脊风光

星爷电影《喜剧之王》的取景地石澳渔村就在这一段,正好可以从支径下去,到石澳卫生院的歪脖子树前打个卡。港岛径的终点在大浪湾,虽然才3月底,处在亚热带气候区的港岛已经接近30度,大浪湾沙滩像下饺子一样挤满了人。

喜剧之王截图 | 石澳歪脖子树

大浪湾沙滩

麥理浩徑(McLehose Trail)

  • 麦理浩径第二段:浪茄 - 北潭凹,全长14km,参考用时5hr

爬麦理浩径第二段是我在香港的几次行山经历中最艰辛的一次,地形起伏最大、耗时也最久。这段远离市区,需要先坐巴士到西贡码头,再从西贡打车前往。由浪茄湾途经万宜水库至香港最靓的海滩咸田湾是全段的精华所在,沿途秀美的自然风光实在是值得专程前往。

麦理浩径路牌

咸田湾

  • 麦理浩径第五段:大老山 - 大埔公路,全长11km,参考用时3.5hr

第五段的特点就是紧挨着市区,途经象征着香港精神的狮子山。在这座遍地台阶的城市,香港人早就练就了一双健壮有力的小腿,每一位向山顶进发的登山客都如履平地,我随地捡了根树枝助力,努力跟上大家的步伐。

狮子山顶

从笔架山观景台向下眺望,山脚下的九龙城区和远处的维多利亚港一览无遗,一眼就可以望到上个世纪就被拆除的老启德机场跑道和九龙寨城旧址公园。

九龙城区

米埔(Mai Po)

跟着学校的field trip,去了一次「米埔自然保护区」。没想到香港还有这么一片原生态的湿地,米埔位于新界的元朗区,被《拉姆薩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与深圳仅一河之隔。

从米埔眺望深圳

保护区涵盖了六大湿地生境,包括基围(养殖基围虾)、淡水池塘、潮间带泥滩、红树林、芦苇丛及鱼塘,为两千多种野生物种提供栖息之所,也是候鸟过冬的天堂,据说每年冬天会吸引到九万余只候鸟在此休息与补给。

米埔的候鸟

寫在最後

距18年5月离开港岛,一晃已经过去5年。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零零散散的回忆慢慢在脑海里浮现,对着手机里重新翻出的老照片,当年的点点滴滴变得愈发清晰,一切又熟悉的恍如昨日。

回程起飞时拍的赤鱲角机场

很幸运在年轻的时候走过了不少地方,2023年,算是正式跨入「而立之年」,愿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在新的一年:启程,继续在路上!

迎新会送的春联